»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会员 | 帮助 | 首页
自在行文学创作交流论坛 -> 般若 -> 转贴=====于丹庄子心得您是本帖的第 6163 个阅读者

<<  1   2  >>  Pages: ( 2 total )
» 本页主题: 转贴=====于丹庄子心得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jhelen



级别: 论坛管理员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发贴: 714
威望: 100
金钱: 5424
注册时间:2006-05-05
最后登陆:2017-03-2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贴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删除或编辑改帖子
 


于丹《庄子》心得之4《认识你自己》

[画外音]我们常常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当然是我们自己,但于丹教授却认为,最
难认识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


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
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
了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正解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呢?我们
怎样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又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而正确地认知自己
呢?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话题:认识你自己。其实这个命题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命题,
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面,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狮身人面兽斯芬
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谁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它在早晨的时候
是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那么这个腿不断在变化
的动物是什么呢?过来的人答不上来就会被狮身人面像吃掉。那么后来年轻的俄
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说出了最终的答案,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芬克斯
大叫了一声,就跑到悬崖跳下去了。

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整个人成
长的经验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
己。因为人生的变化呀,是在不经意之间,有太多阶段,比如说早晨,一个孩子
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之前,那么走到一定的阶段人可以
站立起来了,在这个世界上开始有很多很多需要去积累的、需要去建立的、也有
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离,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此财富、声誉、情
感,一切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又成为了三
条腿。这样的一个历程中,哪一个阶段是我们最快乐的呢?哪一个阶段是我们对
自己认识最清晰的呢?那一个阶段我们的心中是了无遗撼而充满了温暖富足之
感呢?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文化体系在以不同的话题不断地追问着。在《庄子》
整个这本书中,亦幻亦真,充满了这样的追问。庄子有时候说,自己梦到自己是
一只大蝴蝶,但究竟是蝴蝶梦了自己,还是自己转而为蝴蝶,这是说不清楚的。

[画外音]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认识自己最难,就是因为站在
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
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也是使我们难以正确认识自己
的第一个障碍。


有很多时候,我们人是以自己的标准去推断其它动物,有很多的规则是我们所不
知道的。他说比如人要是在潮湿阴冷的地方睡觉,那你醒了以后轻则腰疼,重则
是落下半身不遂了,然后他问你觉得泥鳅也是这样的吗?泥鳅住在那儿它就正
好,你要让它住人的火炕,那没准就烤成鱼干了。庄子甚至说象丽姬、象毛嫱这
都是人间的美女,我们形容美女往往有一个词叫沉鱼落雁之容,说看到她那些大
雁就飞散了,鱼就由于羞愧就潜到水底去了。庄子说那些个雁也吓跑了,鱼也都
惊逃了,他们真的就觉得这个美女就那么美吗?也许是他们认为丑陋而被吓跑
的。所以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里面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
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己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自己究竟是谁,你所
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其它自己的心只有清楚了,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
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于丹心语)。
我想一个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认清他人,有的时候你的好意有可
能会遭遇恶报,因为你在以自己方式强加于人。庄子讲了不止一个这样的故事。
在《至乐篇》里他说,鲁国国君遇到了一只很大的海鸟,突然之间飞来了,国君
觉得毕恭毕敬。

[配音]国君:这是我国最好听的音乐,好听吗?这些肉都是给你吃的,快吃吧;
这是鲁国最好的酒,你喝吧,来,干一杯。

每天用这样的礼仪在供奉这个海鸟,而这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思,不吃一口
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抑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配音]国君:你为什么不吃呢?我什么都给你最好的了。

这是为什么呢?庄子的总结说这叫以人养养鸟,而不是以鸟养养鸟,是以人喜欢
的那种礼仪对待它,而不是以它自己的心思在对等它,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
里头还少吗?其实不要说对朋友对他人,就有很多人对自己深爱的孩子是不是在
这样养育着呢?


[画外音]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间的一世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
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强掉自己的好心,却违背
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就是我们对自己都没有认识清楚,又如何能认清客观的事物
呢?

其实原来小的时候,中国传统养孩子有一种方式就是打蜡烛包,说孩子的腿要长
得直,生下来就用小被子把这孩子紧紧紧紧地给裹起来,而且怕孩子总是在吸手
指,怕那个小手吸起泡来,或者咬破,就给孩子带纱布的小手套,打蜡烛包。但
是按照今天最科学的这种抚育科学来讲,孩子的手就是他的第二大脑,如果你包
住他的手,固然他不会抠破自己的脸,他也不会咬破自己的手,但是他的认知神
经从一开始就是受局限的。所以现在医院里面宁可提倡经常看着孩子,给他剪指
甲,也一定不要束缚他,而且这个蜡烛包现在也都散开了。这些从科学上来讲,
已经可以解决,但是我们想想有多少家长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给他打了一个精
神蜡烛包,总在以成人的世界标准,告诉他,你的腿要想长得直,就必须绑起来,
你以后要想出名,要想在社会上建功立业,你从三岁必须弹钢琴,你从四岁必须
学美术,你从五岁必须跳芭蕾,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六岁上小学,你有什么去跟
别人抗衡,而六岁一上学,你必须比别人多报一个奥数班,这样的话你才能像我
们这样在社会上竞争,你才能够读了大学,进入成人世界,这样的一种竞技规则。
而这些方式是不是给海鸟摆上酒肉的一种方法吗?

其实庄子的寓言有多少是作为今天的镜子,我们对自己最亲爱的孩子有时候都不
是以他的方式在养育他,都不是以他的快乐时光去还给他,而是用一种成人的标
准去进行剥夺,那么这种好意有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出乎意料的恶果,这种恶果就
象庄子在《应帝王》里面写的一个寓言。他说南海之地叫做倐,北海之地叫做忽,
这也象他写的南冥北冥一样非常辽阔,非常遥远这样两个地方,他们要是想会面
的话,经常在中央这个地方大家相会,中间的这个帝王名字叫浑沌。什么叫浑沌
呀,就是长成了一个蒙昧未开的大肉球。浑沌就老迎来送往,好吃好喝的招待着
倐跟忽,倐与浑就看着这个浑沌,他们觉得心里很内疚,觉得他什么人间的至乐,
都享受不了,所以倐与忽谋报浑沌,两个人为了报恩,就在一起谋划,说人皆有
七窍,有了七窍,可以吃,可以喝,可以听,可以看,人间的喜怒悲欢,声色美



丽,都可以入得眼目,那么说浑沌没有,怎么办?我们给他凿开吧。整整凿了七
天,结果是什么呢?是七日七窍成,而浑沌死,真正凿开的时候浑沌就失去了他
的本真,他之所以可以活着,就是因为他的“浑沌”之态,他可以去综观天地,
等你把各窍给他分开的时候,他已经远离了他的生命本体。其实这个寓言仅仅是
一个寓言吗?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我们一
窍又一窍,凿到最后呢,我们变成了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功人士,但是离我们的
赤子之心、“浑沌”之态又有多远呢?(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自己的
赤子之心。于丹心语

我们很少在内心追问这个命题,因为我们离自己已经太远了,很多物理的属性,
我们一眼看去可以一目了然,但对我们自己终究看不清。人世间很多事情效率是
出在它的科学上的,也就是说用一种准确的方式迎合物性去做,这就是最高的效
率,而不要违逆它,用人为的想象去判断,去处理去强加于人,其实庄子讲的这
些寓言,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听的真正就是一些故事吗?有很多故事可能离
我们很近很近。我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只小鹰,它从小就是跟鸡
群长大的,主人把它放到鸡群里头从小一起给它养大了,它一直就认为自己是一
只鸡,所以主人真正要放这只鹰的时候,怎么打,怎么骂,怎么给它吃的,诱惑
它都不行,它就认为自己是鸡飞不起来,最后这个主人太失望了,他说我白养了
一只雏鹰,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把它扔了吧。把这只鹰带到了悬崖边,象一只
鸡崽一样一撒手,垂直向悬崖底下掉下去。

[画外音]掉下悬崖的雏鹰,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命运?一只和鸡一起长大的小鹰还
能不能恢复它雄鹰的本性?而这样的一个故事,又给我们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
理呢?

(重复上面,略)就在坠落的过程中,这只鹰扑棱扑棱翅膀,在没有坠地的时候,
突然飞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就在悬崖坠落这样的一个高空的落差中,
它的天性被恢复了,因为它知道它的翅膀是有用的,而过去你养育它的过程中,
一直把它和鸡群喂在一起,没有用过它的翅膀,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的过程
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于丹心语)。


也就是说你从来没有遇到一个你真正热爱的职业,让你用心去做,而不是用脑子
去谋生,你没有在这个职业中,获得过被激发的乐趣,你没有享受被提升的快乐,
所以有一些技能永远地会被遮蔽了。也比如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爱情,如果不遇
到他真正所爱的那个人,这个人爱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的,尽管他和其他
人有家庭,生儿育女,过着寻常人眼中的一生,但是他的生命没有燃烧过,因为
他没有遇对那个人。

其实我们想一想,每一个是耶非耶,蝶耶庄耶,这一生的大寓言我们曾经多少次
错失过自己,这是我们需要不断问自己的一个命题,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
个机会吗?那么怎么样去找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又教给我们一种认识你自己的
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做“心斋”。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
己,这个话庄子是假托了孔子的一段话。说孔子的学生颜回跟他讲我想出去做事,
我要去魏国,阻止暴虐的国君,他老师特别不屑一顾,说你别去了,像你去了以
后,那么暴虐的一个人,你劝不好他,反而就被他给杀了。颜回说那我总要出去
做事,老师说你现在还太毛臊,你还没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么事都会一事无
成的,你先自己去斋戒吧。颜回就问他老师,说我们家可穷了,我已经长年没有
吃到过肉了,我一直就过这苦日子,这算不算就是斋戒啊?老师就笑了,说这不
算斋戒,不是指外在祭祀上的斋戒,而是心的斋戒。那颜回说什么是心的斋戒,
孔子告诉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是听之以气。(《庄子
.人间世》)用你的气息去进行一切的感受,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这
就是心斋。这段话虽然假托于孔子,但是是出自《庄子》。那么在庄子《人间世》
里面,他写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每个人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其实我们每一个人
的眼睛有向外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去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
内可以去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可以说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
多深,这个是完全成正比的。可惜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
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愿望。

在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太多被人安排好的事情,比如说
从小的读书,长大的职业,以后的家庭,有太多事情由于被安排好,所以没有自
己的追逐,没有尝试,甚至没有挫折,所以就无法真正确认内心的愿望。有这样
而在这个过程中,让我
们发现自己,并且得到了确认。
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渔王的人,这个人在捕鱼上技能太强了,它在方圆几千里
内,被称为是一个渔王,甚至是渔神。他自己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从小跟从
他出海,但是这三个孩子捕鱼的技能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比上他的父亲。所
以他父亲特别沮丧,说为什么三个孩子为什么一个都不如我呢?后来有一位哲人
去点拨他。他问这个渔王:他说你这三个孩子开始从事捕鱼是什么时候?他父亲
说特别早,他们从小就在船上长大的,他们没有离开过渔船。然后又问他,说你
这个孩子学习技艺都是跟你学的吗?渔王说从小我手把手地教他们,一丁点闪失
都没有,我总是把我最高的决窍毫不保留地教给每一个儿子。然后这个人问了第
三个问题,说那他们捕鱼的实践都在哪里?渔王说当然在我的船上,因为有我给
他们把关,他们不可能有闪失,我总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有大鱼,怎么样起网会
有最好的收获。问完这三个问题,这位哲人就告诉他,你三个孩子的悲哀就在于
他们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们一生得到了你的经验,但他们一生缺少的是捕
鱼的教训,而且说由于他们没有离开过你出去实习,他们并不知道由他们的坎坷
和教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什么,他们手里拿到的是你一生由教训总结出来的经
验,但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条。其实这个故事,也适用于每个人的心。
我们得到的那些间接经验,真的都是宝贵的吗?在今天我们老有一句话,说人生
要少走弯路,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你不走过那一段,怎
么能抵达到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回过头去,说那是弯路呢?其实每一
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于丹心语

庄子始终保持着对自我清醒的审视,从物理意义上人生的状态到精神意义上人生
的境界,他始终保有清醒的关照,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持一
双灵魂的眼睛,这件事情没有别人可以做,尽管永远有人在提醒你的得与失,你
的对与错,但是我们往往在他人过多的言论中,盲从于人而迷失自己的心。如果
保持有这样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那么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把握住
内心真正的愿望。

在庄子的《养生主》里面,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叫做庖丁解牛。我们权且
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庖丁手中的那头牛,我们今天真正解得开吗?庖丁是怎么解


牛的呢?这样一个优秀的庖丁,他在君王面前的表演。在表演的时候,他的手臂
抵着,膝盖倚着,人整个动作象舞蹈一样解剖一头牛。整个这个过程中,觉得他
下刀姿势,他的节奏,合乎古代的很多乐章,既合桑林之舞,又合经首之乐,这
简直就是一场表演,就是一个行为艺术,而且他拿着的那个刀呢,是能够叮当响
着,完全合着乐章的节拍,表现得非常从容漂亮,那头牛稀里哗啦解开了以后,
如一摊泥委地,骨骼清晰,牛肉全都剥下去了。那么看的人必然大惊,说你为什
么可以做到这样呢?庖丁的解释,他说,臣之所好者,在乎道也,而进乎技矣《庄
子.养生主》。他说人如果有一个更高明的眼睛,我们能够从道上去推导,而不
仅仅依凭技巧的话,三年之后我就不见全牛了,在我的眼中,就是它的骨骼了,
是透过厚厚的牛皮和牛毛,我能够看到骨骼肌理的走向,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用刀
子准确地进入它骨骼的缝隙,而不再去硬碰,这样的话我就获得了一种效率,我
就可以让它在我游刃有余的过程中,如泥委地。所以这个庖丁说,庖丁跟庖丁是
不一样的,大家都是屠夫,但是你看:良庖岁更其刀,割也;族庖月更其刀,折
也《庄子.养生主》。一个优秀的屠夫,他一整年才换一把刀子,因为他是在那
儿割肉,他是在骨骼之间,顶多是斩断筋,他所遇到的都是柔软的东西,而族庖
月更其刀,是折也。他说技术不高的屠夫,一个月就得换一把新刀,为什么,因
为他在那儿砍骨头呢,如果老砍骨头,这刀自然就会坏了。这个庖丁非常骄傲地
说,而我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一样。是为什么呢?他自己说了一句很有
奥妙的话,叫做以无厚入有间,他说我的刀本身就是薄的,并不厚,而骨骼之间
是有缝隙的,我用不厚的刀准确地进入了缝隙,我又怎么会磨损呢?所以整整
19年拿在手中的一把刀,还像新的一样。

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
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
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
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
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画外音]像庖丁解牛那样,正确全面认清世界上的事物,是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
自己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但是于丹教授认为,正确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


我们能够有自知之明,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够做到有自知之明,而怎样才能不受
外部评价的影响,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能力呢?

庄子告诉我们,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够看清超越行为内心真正的质地,
也就是说真正内心里面的这种大道、

[10楼] | IP:已记录| Posted:2008-10-12 4:59 |
回到顶端
jhelen



级别: 论坛管理员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发贴: 714
威望: 100
金钱: 5424
注册时间:2006-05-05
最后登陆:2017-03-2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贴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删除或编辑改帖子
 


其实这是一个什么寓言呢?这说的就是人的一生。人在最早看到人生这条通
道,我们假设它是80个年头的倒计时,摆在眼前的时候,人人都是意气风发的,
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行囊里装着理想,装着抱负,装着很多很多的愿望,我
们不畏艰险,从脚底下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了。爬到20岁的时候,这就是人走
入社会的时候,开始认同规则了,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负担,我们托起自己
已经足够疲惫,谁还背着那么多梦想啊,先把它安顿下来。等到衣食无忧,有了
温饱,有了社会的名分,回过头来我们再捡起梦想实现不迟。放下以后有这么一
段轻松,大家很好,大家往前走。走着走着呢,人生随着越来越年长,积累越来
越多,争斗越来越猛,内心越来越焦虑,人不免抱怨,这就是到了兄弟互相指责
的时候,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都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回报太少,自己内心仓
皇犹豫,所以吵吵闹闹,这样一路走上去。真正走到40岁,所谓年届不惑的时
候,所有那些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开始变得疲惫、颓唐,互相扶持着再
走,走到60岁沉默了,觉得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是珍惜的,让我们安顿
一下吧,不要再抱怨了。这个时候大概到了孔夫子所谓的“而耳顺”,心顺应了,
少了很多指责,终于走到了80层。站到最后的这个终点上,突然之间怅然若失,
想起来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20岁的行囊里,那就是一直还还没有打开
的梦想,从来没有放飞过,从来它没有跟随过自己,徒然一身走完了一生的历程,
但是20楼回不去了,这就是一条不归路。其实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寓言,它说了
我们这样的一生。

关于生与死的话题,也许先要回到这样一生的倒述,我们站在一个什么样的
倒计时里,我们以什么样对生命的态度,去最终面对死亡。

[画外音]庄子到楚国去,半路上看见一具骷髅。

[配音]庄子:你是贪心而死的吗?你是亡国的时候,被刀剑砍死的吗?你
是做了坏事,连累父母而自杀的吗?你是饿死的吗?你是冻死的吗?又或是你的
春秋已尽,自然地躺在这里的呢?

[画外音]天色已暗,庄子就以骷髅为枕,躺下睡着了。


[配音]骷髅:唉,听到你白天所说的话,你好像是个辩士。你刚才所说的
那些,都是人生的累赘,死了以后就没有那些东西了。死了以后没有君,没有臣,
也没有春夏秋冬,舒舒服服地和天地混在一起。

[画外音]庄子以这样一个离奇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生死之间不过是一种
形态的转变。庄子之所以对死亡旷达,是因为他对生命的顺应,既然人生自古谁
无死,那么死亡还有什么可怕,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所以《庄子》里面,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他说有这样几个人,大家活着的
时候是好朋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伴在一起,说这一生,我们
大家作为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呢,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大家一起走完这一生很
好。后来呢,这里面子桑户就先死了,孔子听说了,孔子就派自己的学生子贡去
帮忙处理丧事,子贡去的时候看见子琴和孟子反这哥俩,一个在那儿织草帘子,
要收拾这个灵柩,另外一个在那儿敲着琴,俩人都对着子桑户的尸体唱歌呢,说
挺好啊,你现在已经回到本真了,你看我们还是人。子贡就非常不理解,说你们
三个人,这么好的手足兄弟,有一个人先走了,你们对着尸体唱歌,这合乎礼吗?
那么子琴张和孟子反两个人就笑了,就问他说你真懂得什么是礼吗?子贡觉得很
气愤就回去了,回去跟他老师说你看这两个人,他们对着好友的尸体这样的唱歌,
你说他们到底是什么人,他们到底什么心思啊?孔子当时就说是我错了,他说本
来他们都是一些心游世外的人,而我是一个拘泥世内的人,我怎么还派你去帮助
做丧事呢?他们这些人已经没有生和死的边界了,他们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
同遨游,有没有这个身体形骸,对他们来讲是不重要的,所以一个朋友走了,两
个朋友就像是送一个人远行那样,是一种坦坦然然地相送。其实在这里面他讲了
一个道理,就是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一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于丹心语)。

《庄子》里面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子来生病了,那么子犁去看他,看见
子来的妻子、儿女所有人都围在那儿,大哭着觉得子来马上不久人世,已经要死
了。子犁就远远地站在门口看着,然后就呵斥他的那些亲人,说你们都走得远远
的,你们不要再打搅这样一个马上要有大变化的人。把他的亲人们都呵斥走了,
子犁就问他,他说真伟大啊,天地造物,下面又会把你变成什么呢?是把你变成
老鼠的肝,还是把你变成虫子的手臂,不知道要把变成什么啊。那么子来就长长
地出了一口气,开始跟他讲: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庄子.大宗师》。这四句话讲出了人生的一个历程,首先,大块载我以形,土
地、天地之间造化,锻造出了我的生命,赋予我一个形体,这是我来到世界之初,
但是有了这个生命,就要完成他的社会化,就要去穿越,所以叫做劳我以生。人
的这一生没有不受劳苦的,在这样的劳顿中去进行穿越,这一辈子要受很多的磨
砺,到了晚年叫做佚我以老,这个“佚”就是让我休息,它终于给了我一个晚年,
让我可以悠悠闲闲地,可以去安享我的晚年,但是晚年的这个休息,也还是有限
的,最后给我的安顿休息休息,叫做息我以死,它最后给我一个最大的休息,就
是用死亡来成全我最后的安顿。这就是我一生的描述,所以子来说,我相信善待
我生的,也一定会善待我死,我是怎么样被安排来这个世间走的,我还会好好地
离开去。说完这个话以后呢,他就安安静静地睡去了。睡了一觉,再醒的时候清
清醒醒,身上的大病都远远地走了,所以这个子来重新又复苏了。


[11楼] | IP:已记录| Posted:2008-10-12 5:01 |
回到顶端
jhelen



级别: 论坛管理员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发贴: 714
威望: 100
金钱: 5424
注册时间:2006-05-05
最后登陆:2017-03-2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贴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删除或编辑改帖子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是说一个人,其实当他的内心把生命当做一次
穿越的时候,也许死亡在他的心中,已经变成生的延续被超越了。所以有这样一
句话:指穷于为薪,火传也《庄子.养生主》。这是《庄子》里的一句话,他说
油脂啊,在那烧啊烧啊这个柴火,油脂烧完了,但是火仍然是照亮的,油脂是有
形态的,但火光是一种光芒,人的身体,人的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有一些思
想,仍然可以传承。所以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
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那么说到今天,应该说在物理寿命的延长上,今天这个时代远远胜于远古,
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
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
人到了老,闭不上眼的事情在心头纠缠的已经越来越多。庄子讲了这么多亲人的
生死,自己的生死,了然穿越,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人生有形的一生里面,
他对它的看法,可以有全然的不同,也就是说在他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他看
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油脂停留的长度。可以说人生这个形态,穿越的事迹是可以
写下来的,但每一个人的叛读跟它的质量是各不相同的,有限之生可以活出的快
乐和它的解读永远不同。


[画外音]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说想要知死,先要懂得生。每
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在
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在同一件事情里,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这是为
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三个人,在路过一个墙角的时候,看到了同样一个情
景,就是一个小蜘蛛在往墙上爬,爬着爬着前面有一块阴湿了的雨迹,那么它一
爬到潮湿的地方,梆,就掉下来了,然后这个蜘蛛又从墙角开始爬,再爬到那个
有雨湿的地方又掉下来了,如此一遍一遍周而复始。这三个人看过以后,每个人
都在想到了自己的生命。第一个人想,说我看到这个蜘蛛,就照见了我自己,人
的一生碌碌无为,一直周而复始,做着徒劳的这种努力,其实和这只蜘蛛是一样
的,就是这样爬上来再掉下来。那么第二个人看了以后想到,说我看见蜘蛛这样
爬,才知道人生其实有很多误区,我们只看到眼前,以为只有一条路,其实潮湿
的那一片地方并不大,如果这个蜘蛛能横着爬,绕过那片潮湿,它很快就可以顺
着干墙爬到更高的地方,所以我要让我的人生变得更聪明,有的时候人生需要绕
路走。而第三个人看到蜘蛛以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他说一个蜘蛛还能够这样不
屈不挠,那一个人这一辈子应该有多少奇迹都酝酿在自己的生命之中,所以我这
一辈子的能量是被这个蜘蛛的意象给激发出来了。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意象在
不同人心中,得出的不同结论。那么这样的结论,有时候在民间的故事里面,表
述得更有意思。

曾经看到说,有一个秀才去赶考,赶考对于任何秀才、书生来讲,都是一生
中笃定的大事。这个秀才去的时候,一直心里很忐忑,一直想我会考成一个什么
样子,这个人生会给我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让我回来交待。结果就在赶考的前一天,
他做了三个很奇异的梦,第一个梦梦见他在墙头上种白菜;第二个梦呢,梦见他
在下雨天出去,戴了一顶斗笠,还打了一把伞;第三个梦呢,梦见他自己非常喜
欢的一个女人,跟他背靠背地睡在一张床上。那么他觉得这三个梦都不同寻常,
第二天就要考试了,这一天他就去找一个很通灵的人,说你给我解解这个梦吧,
这个人一听就跟他讲,说你这个人生挺暗淡的,你想想你在墙上种白菜,这不是
叫白费劲吗?说你已经都戴了斗笠了,你还打把伞,这不叫多此一举吗?说你看,


你跟你喜欢的人,在一张床上了还背对背,这不是没戏吗?所以你也别考了,你
就回去吧。这个人听了这些话以后呢,回去就开始收拾行李。这个时候旅店的老
板就问他,说你怎么不考就走啊。他说有人给我解了这样三个梦,我觉得我不必
再考了。这个老板说,哎,我也会解梦,他说我觉得你三个梦挺好。

[画外音]同样三个梦,有人说不好,有人说挺好,这是为什么呢?而这位
说好的旅店老板,又是如何解释这三个梦的?秀才到底有没有参加考试,这两个
完全不同的解梦人,到底谁是对的呢?

[12楼] | IP:已记录| Posted:2008-10-12 5:01 |
回到顶端

<<  1   2  >>  Pages: ( 2 total )

 自在行文学创作交流论坛 -> 般若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Powered by Ofstar 2.6.0 Copyright © 2003-05 Ofstar Team
Processed in 0.002924 second(s)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