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会员 | 帮助 | 首页
自在行文学创作交流论坛 -> 塞建陀 -> [转]台湾布袋戏史记您是本帖的第 2884 个阅读者

本版只有一页
» 本页主题: [转]台湾布袋戏史记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鱼贩子



级别: 总版主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发贴: 470
威望: 12
金钱: 11837
注册时间:2006-05-19
最后登陆:2008-07-3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贴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删除或编辑改帖子
 [转]台湾布袋戏史记


台湾的布袋戏大约是于清朝中叶正式从大陆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潮州传入,至今已有两百多年。至于它为何会被称为“布袋戏”,说法不一。有说是因为最早布袋戏的偶除偶头与手掌外,身体(即偶衣)都是用布缝成,形如布袋而得名;也有说因为最早的演出形式“肩担戏”,师傅习惯将所有的家什都装进布袋,一口布袋走天下;另有说是因为演出时艺师会将用过的戏偶随手丢进挂在戏棚下的布袋中;或者也说早期的戏台比较简陋,类似布帐。相比之下,似乎第一、二种说法更为有可能。

戏台

  布袋戏本身成熟发展是在明朝,当时福建境内的偶戏有南北管派的差别,而潮州的布袋戏则称为潮调。对台湾的布袋戏影响比较大的是福建派系,其中南派属泉州语系,以丝竹管弦配乐为主,擅长演神话、才子佳人等文戏,台湾比较著名的南管代表有金泉堂的童铨、龙凤阁的陈婆等;南管最初是台湾布袋戏的主流,后来因为受到音乐及曲牌的限制而日渐凋零,渐渐被北管缩取代。北派属漳州语系,以皮黄配乐为主,擅长演武戏。因北管演奏起来较为热闹而在清末时期取代了文雅的南管盛行于台湾,深受中下层民众的喜爱。北管又称“乱弹戏”,乐曲喧嚣热闹节奏明快,故事节奏也紧张紧凑,因为适于演武戏而慢慢转变为剑侠戏。北管在台湾的影响相对较大,很多原先南管出身的布袋戏艺者、剧团后来也纷纷转投北管,比如著名的“亦宛然”剧团李天禄大师;而台湾布袋戏百年泰斗、“五洲园”的创立者黄海岱老先生是北管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布袋戏南北两派的特点跟元明杂剧、折子戏的南北之分十分类似,配乐跟剧目上都是“南音柔婉”而“北音多有杀伐之气”,这是因为布袋戏原本就是由戏偶代替真人来演出各种地方戏曲的传统戏剧,所以笔者认为仅仅将布袋戏单纯视为“木偶剧”是不足的,也应该将之作为一种保留下来的地方戏曲进行系统的研究保护。


传统布袋戏——精致刺绣双凤女战甲

  根据《台湾民俗大观》记载,布袋戏这一行也有自己的戏神,一如唱戏要拜祖师爷跟关王爷。布袋戏的戏神有两位,一位是田都元帅,一位是西秦王爷。拜田都元帅的弟子不可以吃螃蟹,拜西秦王爷的则禁止直接说“蛇”,如果是到了没法不说“蛇”的情况下也必须用“溜公”或者“草索仔”来避讳。若戏班中有人触犯禁忌就得赶紧点香烛、烧纸钱加放鞭炮来向戏神请求原谅。所以在现在的布袋戏中,“打草惊蛇”这个成语都会说成“打草惊邪”来避讳。


皇民化时期的偶

  明末清初时的布袋戏都是单人演出,配合简单的锣鼓过场等,仅能演出一些短剧,没有完整的戏目。到乾隆时期布袋戏随着戏曲的发展也开始演出根据戏曲改编的剧目,于是一直以来都是以搬演历史故事、宣扬忠孝节义为主。因为早期剧本都是由艺师藏置于戏笼底,代代传承演出,所以也称为“笼底戏时期”。此时台湾的布袋戏也是靠大陆的艺师渡海赴台传授操偶技艺,木偶及偶衣也都是从大陆通过跑船的商贩输入,台湾本地的雕偶师大多因技艺不够老到而默默无闻。由于早年布袋戏是以唱剧为主(如汉剧、京剧等),因此木偶的造型很像戏剧演员,偶头的面谱也几乎与京剧脸谱如出一辙。

当代花园派名家——江家第三代传人江碧峰作

  别看这种被称为“江加走”的戏偶只有八寸大小,制作得可是十分精致优良,衣物发饰无一不精,尤其偶衣采用漳绣,这是连故宫博物馆里都只有寥寥数件的绣品。可惜老偶能够保留下来的很少,并且由于木偶与布品的材质关系,保留下来的也比较难以看到原本的样貌。目前我们只能从一些新刻的传统戏偶去找当年的神韵了。

清代古董老偶武小生
在早期的台湾社会,布袋戏一直是一项很重要的娱乐跟民俗活动。大陆逢年过节或者逢到神佛的诞辰啊祭祀啊,传统习惯都是请戏班来演戏,在台湾就是请歌仔戏团演歌仔戏或者布袋戏班来演布袋戏,这种露天演出的布袋戏就称为“外台戏”或野台戏。此时的戏台跟木偶都还没有发生大变化,一名艺师加一名二手即可进行演出,尤其以便于移动为目标的戏台可说是十分的简陋,绝大部分都是之前所提过的“肩担戏台” 。也没有特别的剧本,并且由于多数艺师并不识字,戏码都是通过口头传承的。直到近代才出现了一些比较有文化的布袋戏艺人,比如黄马黄海岱父子,才有了文字剧本的雏形。



肩担戏


  台湾布袋戏也经历过相当艰难的黑暗期。日据时期的布袋戏无比萧条凄凉,很多戏团都散了,勉强维持的也处境十分的艰难。1937年日统政府为了推行所谓的“皇民化”,禁止以台湾本土语言演戏,只准许全台七个团演日本戏剧,口白也只能用日语来说。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演出这些“皇民化布袋戏”(又称“新人形剧”),木偶也完全是日本人的造型,演出的剧目有《猿飞佐助》、《血染灯台》、《荒木游厦门》、《樱花恋》等等。不过还是有艺人会偷偷演台语布袋戏,毕竟虽然“皇民化教育”强制推行日语教学,但民众还是迫切地学“汉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全是日语还讲日本人的布袋戏谁要看呀!
  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台湾跟内地的联系隔绝了,这对台湾布袋戏来说既是打击也是转机。由于跟大陆隔绝,戏偶无法再从福建、漳州一带通过商贩跑船输入台湾,这就使台湾本地的一些雕偶师开始崭露头角,偶的雕刻继续发生变化;同时独立出来的台湾布袋戏也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一些受欢迎的戏班演变为到戏院内以售票的形式进行演出,即从野台戏转向了“内台戏”。内台戏的盈亏都由各戏班自己负责,因此艺人都竭尽全力地想方设法吸引观众来看,这就使布袋戏的演出必须改进。光是演些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肯定不行了,艺人便开始自行创作剧本,一定要做到出出扣人心弦让观众神经紧绷,开始流行以章回小说、野史、公案等改编的自创剧,慢慢形成了以江湖侠义情节与精彩的武戏招式为特征的“剑侠戏”。木偶跟戏台也不能再按老皇历那么来,进入剧院时的布袋戏台已经加大了尺寸,并做得更加细致,十分类似真正戏曲舞台,民初时代,许多布袋戏艺师改用手工雕刻的精致彩楼,制作精美,左右分为“出将”、“入相”。


传统布袋戏公案桌

 

  戏偶也由此可有许多表现,上层窗格还可以表演跳窗 ,甚至还出现了上下两层非常华丽繁复的“彩楼”,精细程度使得其造价也相当不菲 。木偶也在这个时候变大了,因为老式的八寸戏偶在剧院中完全不适用,后排的观众根本看不清。而既然大小也改变了,雕刻上也就顺应了审美变化,不再以戏剧脸谱为主,而是揣摩真人的脸形神情,刻出了更逼真更生动的偶头。配乐和“后场”也因为经济因素的关系而发生了变化,所谓“后场”可以理解为乐师团队,为了营造气氛声势,一些比较好的布袋戏班往往有人数众多的乐师,后场庞大也很重要。后场师傅一般都很专业,基本成员包含头鼓手、弦乐、管乐等,至少需要3至5人以上。由于一个戏班除了演出艺师以外,还要负担一个至少五人以上的乐团,经济压力相当大,所以当唱片机出现之后,后场就逐渐没落,乐师也便被迫消散了。

彩楼缩小版

  随着电气化时代的到来,舞台的声光色效也更加热闹。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布袋戏班也开始在特效上下功夫,用彩布、烟火、锣鼓等制造打斗时的特技,配合北管本就擅长的武戏技巧,更加使人血脉贲张。由此,“剑侠戏”也进一步发展到了“金光戏”时期。之所以得名“金光”是由于它实从剑侠戏演进,剧情多是艺师自行编写,天马行空,内容描述江湖武林、各门各派的恩怨情仇,藉由声光特效表现人物角色武功奇特高强,多有金光护体或者有护身光罩,所以演出时总是金光闪闪,因此称为金光戏。另外因台语“金光”与“金刚”发音相近,所以也有把“金光戏”叫成“金刚戏”的。

金光戏偶

  到60年代,广播、电视逐渐在台湾发达起来,布袋戏也开始进入其中播出,即进入了“电视布袋戏”时期。相比内台戏,电视布袋戏免费而且长有,顿时吸引了大量观众,再随着电影的兴起,内台戏演出渐渐离开戏院回归野台戏。至今台湾仍有相当数量的掌中戏团和野台戏班进行着外台戏演出。而电视布袋戏的元老泰斗即是金光戏时期红遍全台的黄俊雄大师,也是黄海岱老先生的儿子、霹雳国际两位当家的父亲。

关于布袋戏的配乐,其实也有不少话题可说。当后场改为用电唱机播放配乐后,配乐的种类也变得很有趣,有直接从电影、戏曲中直接拿来用的,幸而当时没有所谓的版权问题。这种习惯至今仍然可见,如嘉佑影视的神魔布袋戏中,大家就可以听见《犬夜叉》及电影版《阴阳师》的ost;《天宇剑牒》中还出现过卡伦·卡朋特的名曲《Yesterday once more》;霹雳早年尚未全部以原创音乐为人物配乐的时候,这种例子也是很多的,像圣斗士星矢的片头曲被拿来做《霹雳眼》的片头曲,又比如内地有名的动画《三个和尚》的音乐啦,据说能听到最多的是红白歌会的歌曲。即使现在的原创也有一些“借鉴”,比如名为赦生童子的角色,就有不下数人对笔者说过他的出场乐跟“仙境传说”中蚂蚁洞的场景有五分以上的相似度。更有一段配乐据报属于NARUTO的场景音乐。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台湾布袋戏的历史演变大约经历了传统布袋戏、剑侠戏、金光戏、电视布袋戏四段历程,而几乎每一次的转折演变都有云林黄家的决定性推动作用。民国初年,创立了著名的“五洲园”戏团的黄海岱老先生根据《野叟曝言》自创了十集《云州大儒侠-史艳云》这出戏码(后经其子黄俊雄之手改编为长篇的《云州大儒侠史艳文》)。以此为发端,传统布袋戏转型成了“剑侠戏”。剑侠戏因其戏码不受过多限制,所以各家布袋戏团都在做,但开创了“剑侠戏”的五洲园是最成功的一团。其次子黄俊雄执掌五洲园第二团门庭时,大力推进自由创作的布袋戏,由于黄俊雄有着五音分明的口白,并且由他创作的《云州大儒侠史艳文》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每逢出演必定观者如潮,实是“金光戏”时期的领袖翘楚之一。1970年左右,台湾的台视力邀在金光戏演出上声名远播的黄俊雄加盟,三月一日开始播出他的《云州大儒侠》,立刻造成轰动,这也开创了电视布袋戏辉煌的年代。当时是放在中午十二点左右的时段播出大约半个小时的布袋戏,然后只要一接近播映的时段真的就是状况百出。工人不做工、农人不下田,学生老师为了卡好电视机前的备战位置提早下课,真是全民总动员,收视率超过百分之九十多,创造了台湾的收视奇迹。到了1974年,台湾“新闻局”以“妨害农工正常作息”为由下令电视禁播布袋戏。但这只是表面上的理由,真正的禁播主因是由于全部使用闽南话作为口白的布袋戏与当时台湾当局推行的国语化进程有冲突,其实布袋戏还是有在播,只是只准播国语的,不准播台语的。在电视布袋戏辉煌的年代,黄家是黄海岱、黄俊卿、黄俊雄父子三人连手制霸台湾中视、台视、华视,所向披靡。再到1981年,布袋戏又解禁了。这个时候黄家班已经传到现在霹雳的两位当家,也就是黄家第四代的黄强华、黄文择。正如他们的父亲从爷爷的心血中衍生出了叱咤风云的金光布袋戏,黄强华、黄文择兄弟也在自己父亲的基础上创生出属于自己的“霹雳”系列,再造高潮。不但租片收入稳定增长,并设立了自己的卫星电视台,周边产品也是层出不穷,将传统的布袋戏班转型成现代化公司经营,更以《霹雳九皇座》该部剧集于去年夺得台湾“金钟奖”最佳导演奖,布袋戏还超过“玉山”被票选为“台湾意象”第一名。

这几年风光无限的霹雳国际多媒体公司在草创期间也是经历了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当布袋戏刚刚开始解禁的时候,黄俊雄的史艳文重出江湖,黄文择兄弟则在中视播他们的霹雳系列(跟现在的“大霹雳”不是一个概念)。看起来似乎是又红火起来的布袋戏,实际上仍然受到当时“新闻局”的“特殊关照”,比如一部《霹雳真象》被新闻局以布袋戏不应光注重厮杀而应发挥地方戏曲忠孝节义精神云云为由,几次三番地不断发回重审。须知布袋戏拍摄不同于真人剧可以剪接弄弄再上马,一集至少要拍七八天,而且因为前后连贯,剧情一经拍峻就很少有可能再大幅度改动。搞到最后那段时间不得不改播三国演义来填空窗,霹雳双皇想起当年的日子仍然是不胜唏嘘。

我们今天所谈的霹雳,应该是从1985年的《霹雳金光》起才算正式形成的,之前大约有六七部同样名字中带有霹雳字样的布袋戏则被视为金光布袋戏到霹雳布袋戏的过渡产物。也是从大霹雳系列开始,木偶的样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早前的金光布袋戏是在戏台演的关系,观众跟戏台有一定的距离观看角度,因此偶的造型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一定要让人看清的偶头,手脚四肢就显得很次要。于是金光偶的最大特点就是那颗硕大的头跟短小细瘦的四肢,以笔者的眼光来看可以用“普遍四肢短小头壳巨大五官畸形面目可憎”来形容。初登电视,当时几乎没有娱乐生活的观众对免钱的布袋戏看得如痴如醉。但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已经不同了。民众的生活水准大大改善,那些相对年轻的观众对“美”早就有了很高的要求,对着一群畸形的偶,老观众有怀念,新观众哪里会买帐呢?于是木偶就再次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不成比例的手脚被加长了,然后木偶也长高了,偶头跟身体的比例也被认真考虑进了制作过程中。每个时期的偶都有自己的特点,像96、97年以前的偶垫肩都很夸张。一些重要角色为了凸现其不凡,造型就更复杂。比如天宇布袋戏中的神蝶跟静海仙龙垫肩多到三四层,远远看去整个人就像是方的,不过那个时候看起来已经是一等一的帅哥了。

再往后的几年,由于动漫等的影响,布袋戏的偶也有向美型化转变的态势。从霹雳跟天宇的偶都能看到,偶头的五官跟动漫中的各色帅哥美女越来越接近,造型则是慢慢远离了棉被般的垫肩,改为以轻薄但较为硬质的材质来做偶衣,并且服装更加华美,配饰也越来越精细。如《争王记》的四公子已经开始展现偶像派的潜质,其中悦兰芳的偶尽管是多少年前的造型了,现在拿出来看仍是水到不行,包括他改邪归正后的化身定风愁也是不遑多让。

目前在台湾除了黄家的霹雳和天宇,比较有知名度的电视布袋戏不多,大多是在区域内流行,比如嘉佑的神魔,以及巨登,另有新近将出的“幻影雷神传”等。而戏团仍然全台林立,如已故的李天禄大师所在的“亦宛然”,著名的“小西园”。野台戏方面也仍有市场,金鹰阁长演不衰的《五爪金鹰》和《玉笔铃声一生传》在台南属于家喻户晓的戏码,常有戏迷跟着剧团大城小镇地跑。广播、电视、野台戏依然是当今台湾布袋戏的主要演出形态。


美人赠我名号:京骗子!
我当作银子收起来。
咳嗽,各位有钱的捧钱场,没钱捧个人场。
欢迎点击栋拐栋拐坑你点扛亩
[0楼] | IP:已记录| Posted:2006-12-27 11:08 |
回到顶端
城户纱织



级别: 随风而来的炊烟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发贴: 134
威望: 2
金钱: 50
注册时间:2006-07-05
最后登陆:2007-01-0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贴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删除或编辑改帖子
 


今天算是长见识了
以后不会出去丢人了
呵呵~~
谢谢鱼鱼了



[1楼] | IP:已记录| Posted:2007-01-2 11:34 |
回到顶端
fxy0823



级别: 特殊组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发贴: 39
威望: 1
金钱: 60
注册时间:2006-07-14
最后登陆:2009-02-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贴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删除或编辑改帖子
 


wa ,好东西啊好东西~~


猫的工装~~~
[2楼] | IP:已记录| Posted:2007-01-5 11:18 |
回到顶端

本版只有一页

 自在行文学创作交流论坛 -> 塞建陀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Powered by Ofstar 2.6.0 Copyright © 2003-05 Ofstar Team
Processed in 0.002780 second(s) Gzip enabled